我是個喜歡聽故事的人, 尤其真實人生經歷的故事, 因為這每一個經歷和過程, 不管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或平凡安逸,  或貧病交加潦倒, 或人生路起起落落...等等, 點滴因素的累積改變造就了, 現在的你......

人說, 個性決定影響你的一生, 我說, 後天人文成長環境, 影響更為深遠 . 

大多數人是在完整幸福原生家庭中成長, 未親身經歷或體驗貧困孤單孤立無援的情境, 對於青少年兒童生活成長過程, 影響深遠, 切膚之痛是難能體會想像與遺忘的, 也在潛移默化裡, 改變他們的成長心性與正常人格的發展....       

世上最遠的距離............imagesCALFN687

~是人與人, 心的距離 ~ 如果有心, 凡事有愛 ~

一直以來, 我在小康充滿愛與知足的家庭中成長, 而我唸的科系及工作的專業領域, 與現在要談論的, 也是完全大大不同..., 社會上工作許多年, 也經歷人生之起起伏伏, 選此科系朋友深感意外, 說來應該是時機點到了, 也是實踐多年前的一個想法, 也是多年前, 想做的一件事, 我利用時間修習24學分的社會工作師學分班, 包括社會工作實習6學分~我實習於某心理輔導為主之社福基金會.

對於在社會上工作許多年, 利用時間, 曾經暫時脫離, 一般人眼中以往的正常軌道, 再修習唸書, 且和平民百姓的權益習習相關科目, 我們的認知與社會歷練, 相對在社會公益與推進, 將助益許多, 也是國家政府內政部推動, 主要針對專業領域工作者不足, 並因應現代社會進步神速, 多元文化家庭及老年人口的急速增加中, 社會家庭生活問題急速多樣叢生, 這段學習, 讓我有一個完全不同生活領域和思考探索,  在大的環境生態系統中之微視, 中間, 鉅視系統層面, 多了份與國家社會福利密切聯結的思考認知 .

                         thCA6AHVZ1

在實習過程中, 讓我深刻知道, 家庭社會至國家, 這個微視至鉅視的大廣面與平民百姓密切連結的重要性...因為一個長存未完想法, 我做了這件事, 讓我暫時, 進入這個社會弱勢黑暗面, 保密性且113法律強制保護安置中心, 在這黑暗底層的生活軌道中走了一遭....

緊急安置機構113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兒童及青少年,每一個案其背後也隱藏著, 各種不同的專屬故事情節 ,  以下我用極簡略訴說, 以一個跨行業的人, 研讀學習此課程的一些想法, 也極敬佩 , 正在從事此社會工作者的伙伴們, 祝福偉大的你們, 工作熱情永遠持續不滅, 加油 ~

 

imagesCAV4935M     imagesCAUJY0A5

曾經, 現在...我為某關懷協會, 因沒有時間和地域限制, 做為幕後鼓勵關懷回信志工, 此對象以療養院, 更生人, 受刑人為主, 曾有人對我說, 那些人不會改變, 不值得費心, 不如將其心力與金錢花費在國家未來的幼童, 孤兒育幼院....

各幕後回信志工遵守協會規定, 以協會信箱地址及名義, 由總會統一管理分發受刑人信件予志工, 適時回信給予受刑人鼓勵和改變心性思想, 這兩年多來, 在往返的信件中有青少年, 有年長者生病者, 有各式各種不同年齡階層的受刑人, 多少在信件內容中, 瞭解其狀況和心理思想情形, 探其究底, 這些人, 也是因為從小家庭失衡, 管教不當, 誤交朋友 , 造就現在獄中的他們, 與其113強制性保護中心的受害青少年兒童, 其關聯性是一致性的, 同理心的情形下, 利用生活中多餘微少的時間, 當起了幕後鼓勵關懷回信志工了.

近日, 年關將近, 獄中, 有些高中部的學生, 特別寄賀卡來拜年, 字體整齊, 看出一筆一劃的用心, 尊稱我為老師, 也希望平時我, 一字一句用心用手寫的言語, 可以發揮作用, 為他們出獄後, 出社會做心理強化調適之準備.... 關懷協會幕前的理事長等人...會不定時邀請名人志工或教誨師到獄中或其他相關團體, 做關懷勵志性的演說, 適時給予其他協助 .  

            k20121441529131618387  

修唸學習過程中, 我主要學習心理輔導, 並進入113法律強制性保密安置機構, 幫忙協助機構事宜, 從中接觸青少年兒童的成長經歷, 以下幾段故事, 在保護機構, 孩子們人來人去, 每個人獨特的故事不段上演, 感嘆...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   

世人將社會中弱勢族群的破碎家庭...對於, 更是屬於最弱勢, 無反抗正確辦識能力, 被凌虐迫害的青少年兒童, 因應當時急迫情形下, 所給予暫時的教養保護容身之地方, 當親身接觸瞭解小朋友其處境, 心中尤甚不捨與痛心來形容...

青少年兒童基本特質主要是包括性別、年齡、族群、宗教信仰、原居住地、手足、父母關係 . 由以上各項青少年及兒童的性別、年齡、族群、手足,分別在不同的主觀感受各面向,有其顯著的差異性 . 其中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及兒童在「日常生活輔導」需求程度也有明顯的需求差異,也就是青少年及兒童對於機構的日常生活輔導的需求程度,男生比女生在此方面的需求較高 .

手足方面之探討,在日常生活輔導方面,青少年及兒童會因為家中小孩的多寡,主觀感受會產生其差異性 . 以實習機構的五個少年案例,其顯露於日常生活中之情緒及待人處事的差異性,為比較與說明 . 

 

thCALUXKKJ    thCADVJV81  

案例一:其為獨身,養母對其功課管教嚴格,遭其養父猥褻性侵,無其他手足,僅有表堂兄弟姊妹且無居住一起,在安置中顯現的情緒是內放壓抑,每天默默安靜的本份的做事,受了欺侮暗自流淚傷心,心中怨怒著拋棄她的生母,及她所遭遇的事情,對於機構人員的異動和轉換機構的強烈擔憂 .

案例二:其為家中獨生女,父母離異,遭其親生父親猥褻,有不同母親的哥哥共4位,因為處於男性居多的環境中,在安置機構中顯現的情緒是外放易動怒,滿口髒話不斷,不容許別人欺侮自己,有著男孩子的個性,獨立自主性強 . 

案例三:案主為男性少年,自小學三年級即被父母送入佛教機構代為管理教育,家中尚有三位兄姐,小小年紀已過著團體生活,在機構內因為師長不當管教對待,曾經轉換過不同的緊安機構,父母表明不願領回教養,一直未有寄養家庭領養,在我實習機機構內觀察其外顯行為與言談舉止,有著年少老成的處事態度,喜歡看書,因為熟悉緊安機構的作業模式,對於無關重要人問話,皆採取以直接對應主事者為主要回應,對於其沉著冷漠以對的態度印象深刻 .

案例四:其案主為女性兒童,父母離異,跟著年輕母親到同居男友家居住玩樂看電視,其後母親將她帶給外婆帶,外婆因為沒有收到養育孫女的生活費用,代為購票後孫女獨自坐火車再回母親所在地,遭到母親與同居男友的惡意遺棄。在機構內觀察,個性情緒易變愛哭,極度缺乏安全感須要不斷的關愛,得不到平等對待即會哭鬧 . 

案例五:機構內一小四生,父母離異,對母親無印象由阿嬤帶大,生父街友受社會局輔導六年一直沒有改善,這次通報入安置機構,因為生父恐嚇帶出一起流浪當街友,孩子告訴我跟著父親,曾經睡在圖書館門口、公園、廟口,在我關懷輔導中測試他對書籍的閱讀能力,不如正常年紀的程度,許多字不知道也無法唸出來,看似聰明俊秀的外貌,因為常常被帶離無定所, 無法正常上課學習程度跟不上,我多替他惋惜啊!  

以上五個案例中,明顯的在性別、年齡、族群、原居住地、手足、父母關係,成長中生活養成教育的潛移默化中,已改變其外貌、言語、行為,且在情緒個性上的變化更是明顯的不同,來到安置機構的原因:被虐待、遺棄無家可歸、遭性侵猥褻、不正當的管教等,而被法律裁定保護安置,也因為過去轉入出不同的安置機構次數,分別在不同的主觀感受面向會有顯明的差異性,除了上述之例,尚有其他個案有其不同層面程度的變化,關鍵性值得再再留意與心理及行為偏差面向的輔導 . 

                 imagesCATRY1BR               imagesCAGZ0N0G  
相關安置及教養機構的轉介資源,「安置機構」統稱所有為安置及教養機構 .

對安置輔導青少年兒童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除了基本的住宿與生活照顧外,如前面提供之資料參考,應涵括醫療、衛生、社政等專業領域,甚至還應包括機構所在地的社區、學校以及少年的家庭等。因此,經由不同專業領域間的協調、合作與整合資源而形成的跨專業服務網絡,將足以提供安置輔導少年全貌的服務,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也是助人專業對案主最基本與核心的關懷 . 

每個人的情緒表現受其原有之個人認知、信念與原生家庭,社會環境因素所影響,兒少的認知學習判斷能力仍在發展中,其所呈現的行為方式尚未成熟,特別是青少年容易情緒浮動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產生假想現象與個人傳奇式的冒險行為,同時,也因追求個人自由和對機構一時不滿現狀之衝動下,做出極度偏差行為的舉動和抉擇,也具強烈個人自主的反對定義價值觀,開始質疑某些社會價值判斷準則 . 

正因為青少年階段處於智能及身心理成熟發展的蘊育時期,其身心發展急劇變化,青少年一方面欲探索自我、追求獨立,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夠自我照顧與負責的能力,在「安置機構」內生輔員或社工員未多加留意與細心觀察時,安置兒少中心內不幸事件之發生,往往是因為工作人員的疏忽與個人工作情緒調適,進而影響其判斷力和決策力,當案件發生了,再追究其責任擔當時的那刻起,工作人員捫心自問是否真正分辨其誰之對與錯,或是掩蓋真實推卸責任,機構內尤如小型社會群,青少年兒童易敏感的情緒、對等認知裡,對於安置內之工作人的言行舉止,有其各自不同的解讀,抑或是兒少私下自組小團體的認可與裁決,這些通常也會造成機構工作人員,在管理上執行團體規範的阻礙和困難度 .        

  imagesCAYC72F5     imagesCA25DWS6    imagesCA9HWISH                                                  

青少年兒童, 在這個過渡時期,有更多學習並發展自主能力的需求,因此,社會有責任提供一個讓青少年兒童得以適才適性、健康安全生活、發展的環境。另外,青少年兒童在此一階段,仍在不得不接受初始之社會化,其心理智能及社會生活能力均在發展中,青少年兒童的非行為、未婚懷孕、墮胎、濫用藥物、自殺與逃學、逃家等問題應視之為預防發展中的問題,因此問題係源自於兒少認知判斷、自我控制和問題解決能力之不足,不但威脅兒少身心的發展,亦阻礙其健全的成長 .

不少機構安置青少年為憂鬱高危險群,而解釋其憂鬱情緒的因素中,又以機構教條式的規範為最強,因此建議機構工作人員應多評估並多關心安置少年的心理健康,努力建構支持性的機構環境,以求更有效的降低安置少年的憂鬱情緒 . 

在社工實習安置機構的觀察與體認,對於少年返家或與家人重聚往往不是少年離開安置體系唯一的選擇,青少年對其家庭的依賴已不若兒童般的強烈性,原生家庭大人的紛紛擾擾之狀況,也很困難有其改善,專家學者之資料顯示,以及個人之觀察與體認,也認為與其讓青少年返家,不如讓他們學習自立自強的生活技能,配合社會福利制度的協助下自立生活 . 

 thCA0CA55O thCA2A5AXU

在安置期間與家人的保持聯繫,未必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當家庭父母失功能,很難在重建其完整性,故在檢視少年與家人互動經驗,或家庭環境所帶來之情緒困擾的相關性,應同時考量與家人見面的程度,少年被安置的原因,以及少年對與家人見面的情緒反應和感受,進而更要詳盡的檢視與家人互動後對少年憂鬱情緒之影響 .  

安置的方式包括家庭寄養和機構安置兩大類型,但是根據研究與實例顯示,寄養家庭一般較欠缺適當的能力來接納輔導行為偏差的少年,因此往往適得其反的結果,不得不提出終止寄養的窘境,所以安置機構遂成為不得不的選擇。接受安置機構的孩子除了必須面對團體生活與受限的空間,還須要面對少年及兒童相處間的複雜人際關係,以及較不具彈性的團體管理規範,還有社會大眾對他們的特殊眼光或是憐憫歧視 . 團體化的生活型態很容易讓兒少孩子們感受被監禁,沒有自由,不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想要獨自擁有的東西,雖然政府機構推崇以「保護」少年利益為優先考量,然而在服務使用者的認知中,卻是自我感覺是被限制、關起來的人,國家政府大人師長們的所有美意、善意,也都因為這些不自由與太多受限規範,而扭曲原善意了 .  能夠讓孩子在親職認知能力足夠的寄養家庭成長,從新浸潤在親情關愛中是最為完善,但是寄養家庭的不足,而替代性的安置機構日趨嚴重需求,所以安置機構仍是目前受保護兒童及少年必要的選擇處遇 .

                             imagesCAIPR0C4   

做為一個助人社會工作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協助觸法青少年兒童重返家庭,並導向處遇於社會安置輔導服務是一項高難度、高挑戰且跨專業協助合作的任務 . 面對正在接受安置輔導或是其他類型保護處分的青少年兒童,事實上社會資源增長與運用, 是永遠趕不上案主在社會現實層面的變化,個人仍須一再重申讓安置兒少儘速即早啟發興趣性向,認知學習獨立自強,應該是提供安置服務的基本重責信念,若長期忽略此項的重要性與絕對性,對觸法、家庭變故所引起的高危險青少年兒童人口群於安置教養期間,提供適切的成長認知性向教養,開啟他們對未來獨立謀生專業技能之概念,相信遠遠超過一般性之學習教育,關於興趣性向更為加強性的輔導教育,且預防性或補充性的協助福利服務,毫無疑問的,這些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潛移默化中日後定受到影響和成效,如果安置青少年兒童仍是依照著一般教育行進著,日後恐仍必須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代價、治安亂象,實習期間於安置機構內之體驗,所體會得知最大之建議,就是讓身處於保護性安置機構之青少年,可以充分獲得啟發興趣性向專業技能概念,對未來獨立謀生及人生規畫有其幫助,走向自立自強正向光明的未來,這是我親歷此社會工作者工作環境, 最為深的體認 .

此階段的親身經歷, 幫助我在看待人生低潮時, 遇見比我更悲慘更無助, 更須要幫助的人, 相較之下, 我自憐自哀, 獨特不幸的人生故事, 又何可比擬啊 !

                          imagesCA8DMCC0      TCC&YMH         

祈願每一個為人父母, 讓每一個來到人世間, 單純無憂的孩子們, 就如同畫中繽紛五彩的跳躍的孩子, 快樂無比中成長 ...期待..祝福....

( 以上所有圖片自Yahoo & Goog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laze Y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